中环街市现址多年来随着社会转变型态及用途,分别于1850年代、1890年代及1930年代经历多次拆卸及重建。现时的中环街市大楼已经是历史上第四代改建后的模样。
第一代中环街市的雏型建基于1841-1842年。英军在1841年占领香港岛后,大量英国商人及西方传教士来到香港。当时殖民地政府需要在香港兴建各项设施,吸引大量华人工匠来港谋生;而大批华人粮食商贩亦随之涌入,并开始聚集于中环街巿现址附近,即皇后大道及砵典乍街的位置,形成“市集”(The Bazaar)。
而华人家具商贩店铺则聚集于广州市场(Canton Bazaar)。不少人误以为中环街市的前身便是广州市场,但根据开埠初期的地图,广州市场应位于美利兵房以东,即今日的金钟一带。
由于香港岛的华人人口在1841-1842年间由5,650人急增至12,361人。基于人口急剧增长,市民对街市需求殷切。1842年6月10日,Central Market正式于中环街市现址南面地方开设,由当时一位华人阿欢(Afoon)承包经营;Central Market 相信是本港开埠后首个较具规模的市场,亦是中环街市的雏形。
中环街市活化项目是回应行政长官《2009-10年施政报告》内委托市建局进行活化中环街市大楼的政策纲领,作为政府“保育中环”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。
在《2009-10年施政报告》中,行政长官提出将中环街市交由市建局全面保育及活化。自2009年开始,市建局举行多次的公众谘询会、意见调查及多次走访中西区区议会,收集市民对活化中环街市的意见,根据公众参与活动所得的结果,拟订了中环街市活化项目计划。
市建局在筹划项目的过程中,亦要与多个政府部门进行讨论。此外,受到数宗司法覆核案件的影响,中环街市活化项目的进度亦一度受阻。
纵然如此,市建局一直没有放弃及停止保育活化中环街市的工作。经过重新检视项目细节后,市建局于2015年9月决定改以较简约的方式推行中环街市活化计划,务求能回应市民的期望,尽快开展这个活化项目。
城市规划委员会于2016年3月18日在有附带条件下批准有关活化项目修订方案的规划申请。屋宇署亦于同年11月25日批核项目的建筑图则。
于2017年3月29日,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原则上同意将前中环街市用地,以私人协约方式批予市建局,为期21年,以便市建局为中环街市大楼进行保育活化工作及其日后的营运。地政总署亦会批予市建局一份为期5年的短期租约,让市建局可以尽早展开保育复修工程,尽快开放活化后的中环街市大楼,满足公众的期望。
由于当初活化中环街市的方案受到数宗司法覆核案件的影响,活化项目的进度一度受阻。建筑成本在司法程序进行期间不断上涨,市建局亦就工程的规模及造价作出了更精确的评估。于2015年估计该项目成本约为港币15亿元,建筑工程需时约8年才能完成。
市建局重新检视项目细节后,决定理顺涉及的费用及需要进行的工程,并于2015年9月决定改以较简约的方式推行中环街市活化计划,希望尽快开展有关活化工程,以供市民享用。
市建局于2015年9月决定改以较简约的方式推行中环街市活化计划,项目的保育工程费用以2016年价格计算大约为港币7亿4千万元。
在工程期间,连接德辅道中西行线大厦的行人通道将24小时开放,若干洗手间设施亦将会向公众提供。公众仍能如常使用二楼的通道进出中环街市,及连接半山及海滨一带高架行人系统。
视乎从相关政府部门取得各项许可的进度,市建局计划于2017年第三季开展工程,并预计于2021/22年完成,开放予公众使用。
活化后的中环街市大楼将提供约12,000平方米连天台面积在内的总楼面面积,项目将提供大众化文化和零售设施。根据城规会已核准的方案,项目会在现时中庭位置及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入口广场提供1,000平方米的休憩空间;而面向租庇利街及域多利皇后街的地面外墙亦将改动及打通,以加强街市大楼的可达和联系性。
市建局亦会为面向德辅道中的立面进行修复,将其重建为玻璃幕墙,新立面设计将提高大楼的视觉通透性,改善行人流向和采光。新建玻璃幕墙可以重塑中环街市落成时的原来形态。
市建局计划保留街市内的13个摊档,包括售卖鱼类、家禽、肉类及蔬果的装置间格,活化并融合于将来的新用途。由于中环街市内的完整摊档不多,已尽量保留,所有摊档需修复及加固,故需先拆走再重置。有关方案亦已获城规会批准。
营运模式会参考由谘询公众意见所得出的营运指引,例如不会开设高价名店或采取单一化的消费模式,并将提供大众化的文化和零售设施,融合绿化、公共空间及多元化用途。
市建局正根据公众参与所得的营运指引,聘任顾问毕马威进行研究,深化相关的营运安排及细则。顾问公司将为市建局提供最合适的方法,在符合公众对中环街市项目的期望、社会使命及社区谘询委员会所定立的营运指引下,引入最合适招标及营运模式。
顾问研究范围包括:
· 营运模式
· 招标安排
· 主要合约条款
· 评审准则